内部审计是强化基层单位自我监督、防范风险、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抓手。笔者结合实践,针对当前基层单位存在的内部审计质量参差不齐、成果运用不充分、监督合力不足等问题,提出若干改进建议,探索进一步提升基层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效。
完善制度体系,夯实审计工作基础。基层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,制定涵盖审计计划、实施、报告、整改等全流程的管理制度,明确审计职责、权限和程序,确保审计工作有章可循。细化内审程序规范,从项目立项到整改闭环,每个环节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南,确保审计证据充分、定性准确、处理恰当。完善质量控制机制,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,引入交叉审核、分级审批等措施,减少审计偏差。强化责任追究,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失职渎职行为明确追责条款,促进内审人员履职尽责。
创新技术方法,提升审计效率。加强信息化建设,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对财务数据、业务数据进行交叉比对,快速锁定问题疑点,提高审计精准度。推进审计资料数字化归档,建立结构化数据库,方便快速检索和调阅历史审计资料。尝试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审计,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政策文件与执行情况的匹配度,提升审计效率。
强化整改落实,增强审计成果运用。建立整改台账,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类登记,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,实行销号管理。加强跟踪问效,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,对整改不力的相关部门予以追责。建立“发现问题—整改落实—长效预防”的闭环机制,确保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优化队伍建设,提升审计能力。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,通过招录专业人才、组织业务培训、开展案例研讨等方式,提升基层单位内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实操能力。完善工作机制与流程,在工作中明确各环节责任分工,减少重复性工作,提高审计效率。合理安排审计任务,同时通过团队建设、经验分享等方式增强凝聚力,打造一支政治过硬、业务精湛、作风优良的内审队伍。
(本文刊发于中国审计报 2025年8月6日 第八版)
(供稿:王韶华 审核:于文霞)